【會呼吸的建築:清水車站VS綠活蒔光】
一棟近百年的建築與目前地基綁筋階段的綠活蒔光有什麼關係呢?
當在我們走在清水車站,往二樓天橋準備跨越月台時,發現在車站的屋頂有一個天井,這樣的設備可以用來調節室內空氣,使室內空氣自動換氣、溫濕度達到平衡、減少開冷氣的機會,在那個還沒有冷氣的年代,人類運用智慧,找到自然與建築之間的關係,將氣候調整成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,以更科學的解釋,這個智慧就是『熱對流效應』。現在,您在綠活蒔光裡也能實際感受!
由於隨著臺灣經濟日益繁榮,原有台中山線已不足應付運輸量,遂於1919年開始計畫興建海線,其中王田(今成功)到清水間路段為最早完成的部分,而「清水驛」則於1920年12月15日開業。
原先的清水驛(清水車站)是木構建築,屋頂為黑瓦,牆面則為真壁由竹子、黃泥、稻草與石灰混合而成,外面另以木條交叉為裝飾。昭和10年(1935)4月21日,中部墩仔腳大地震,初代車站、站房全部傾倒,同年12月就地重建,原日人設計之日式木質結構,改採用鋼筋水泥材料,翌年5月竣工。廊下列柱採縮柱式,外牆以溝紋面磚貼飾、表面並施以洗石子工法,呈現樸素的美感。2002年10月7日,清水站建築入選為原臺中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,2004年4月,登錄公告為縣定歷史建築。
鄉間小鎮輕旅行可以從清水站北上至台中港站(甲南站),沿線右側順著壯闊的清水橫山,左側則是五福圳及ㄧ望無際的田園景觀,真是賞心悅目。
關於熱對流效應,這部簡短的影片介紹的很詳細https://youtu.be/IVSTRu_WXzA?t=8m56s